资讯|论坛|病例

搜索

首页 医学论坛 专业文章 医学进展 签约作者 病例中心 快问诊所 爱医培训 医学考试 在线题库 医学会议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业交流 > 不唯论文,多元评价鼓励创新

不唯论文,多元评价鼓励创新

2014-02-11 10:41 阅读:1397 来源:中国江苏网 责任编辑:林晓枫
[导读] 评判高校科研能力不再过分依赖论文。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22日公布后,引起社会关注。腾讯网教育频道当天就论文能否体现高校科研能力进行的调查显示,认为不能的占压倒多数。对教育部这一改革新举,我省教育界人士也多投赞成票。 据了解

    “评判高校科研能力不再过分依赖论文。”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22日公布后,引起社会关注。腾讯网教育频道当天就“论文能否体现高校科研能力”进行的调查显示,认为“不能”的占压倒多数。对教育部这一改革新举,我省教育界人士也多投赞成票。

    据了解,多年来以统一、量化为特征的高校科技评价机制,副作用日益突显,主要表现为:科技评价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期轻长远的现象,造成对科技成果转化、科学普及等工作激励不足,科技支撑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导向不强。

    新***的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意见,对高校科研评价不再搞“一刀切”,实施分类评价。针对科技活动人员、创新团队、平台基地、科研项目等不同对象,按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项活动的不同特点,分别建立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评价标准。例如,对主要从事创新性研究的科技活动人员实行代表性成果为重点的评价;对基础研究人员的评价以有利于潜心研究、长期积累,催生重大原创性成果为重点;对应用研究人员的评价以聚焦需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技术突破为重点;对软科学研究人员的评价以服务决策需求,形成战略研究报告,支撑思想库、智囊团建设为重点;而对主要从事技术转移、科技服务和科学普及活动的人员,实行经济社会效益和实际贡献为重点的评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博士陈姮认为,高校科技评价过分看重论文,的确有副作用。“论文要求有创新的内容,过分看重论文,会引发大家为了发表论文而一味‘求新’,忽略了对基础理论的研究。实际上,在扎实的基础上创新才有意义,浮躁的结果是容易造成学术做假,而不易有真正的创新和发现。”

    东南大学高教研究所所长仲伟俊教授,对科技创新政策做过不少研究。他感言,对基础研究而言,论文确实是表达成果的一个重要形式,但对从事技术开发的人员而言就应另当别论。现在,高校科研工作中把论文摆到一个不应有的重要位置,带来的问题就是相当一部分人搞科研只是为了发表论文。

    仲伟俊告诉记者,科研的基本目的有三个方面:一是探索自然界的未知,即发现新知;二是一些前瞻性、战略性高技术的开发,这关系到国家未来产业和社会发展,比如航空就属于这种类型;三是帮助解决企业急需的技术问题,比如产品质量、生产工艺水平提升以及解决能耗高污染大等现实问题。

    “可以看出,真正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不能用单一的论文指标来衡量,而现在,不管是理科、工科还是文科,都围着论文在转。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为了发表论文而做科研工作。在这种导向下形成的科研成果,既没有解决重大的知识发现问题,也没有解决产业、企业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对于高校科研评价不再搞“一刀切”,网友中同样是赞成的声音多多。“您觉得论文能否体现高校科研能力?”腾讯教育频道的调查中,表示“不能”的为1476人,而表示能的只有147人,仅为前者1/10。网友“很难”的话比较尖锐:“高校现行的评价体系是学术**的推手,亟待改革。”网友“收割者”发帖呼吁尽快改革:“现在大学老师和学生很多都只重视论文数量,而对于核心的研究成果却并不怎么在乎。学术应该是纯粹的。工于名利的学术环境,只会使我国科技创新倒退。”

    相关阅读:
    论文过度发表影响科学创新?
    Nature:中国成世界第三大论文生产国
    “先发后审”利于科技论文创新
    不唯论文,多元评价鼓励创新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创新使科研更加开放
    李毅中:创新的目的不是博士论文和成果评奖
    中国的论文造假已达到产业规模


分享到: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

  联系zlzs@120.net,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 版权声明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