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今后,医学本科毕业生毕业后,必须在国家认定的医院培训基地经过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试合格后才能当医生。切实保证培训质量,让年轻医师通过3年高质量、规范化的培训,能够会看病、看好病,提升我国医生整体水准,成为业内外的共同期待。
最看重能不能把病看好
“这一政策的***,使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从‘工作’上升到‘制度’,对于提升我国临床医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提及刚刚发布的《指导意见》,北京医学教育协会会长贾明艳难掩激动。
从医学毕业生到合格医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必经阶段,但由于此前我国长期未从国家层面建立统一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医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不同层级医院工作,临床能力主要依靠所在医院培养,严重影响了医疗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在贾明艳看来,通过规范化的培训,保证新进入员整体素质具有专业水准,通过医生培养过程中关键环节的质的提升,也能为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规范的医疗服务。
我国此前已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领域开展了大量实践探索,但对于普通公众而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家住北京市郊的陆光琳女士就是头一回听说。
“医生这个职业太特殊,是要治病救人的。”陆光琳说,“如果我家附近的社区医院有这样在大医院经过规范培训的医生,一般的小毛病就不用非去市区的大医院了。”
希望学到真本领
“希望能学到真本领。”寒窗苦读5年——8年后,还要再接受3年规范化培训才能当医生,医学生也格外希望培训能真正学有所获。
正在念大五的北大医学部临床专业八年制医学生韩钦说,只要培训能够对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有所助益,苦点、累点都没关系。“希望通过培训,能真正掌握临床技能,能有老师认真带教,有好的学习途径,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
如何保证培训管理质量,培养出合格人才,也是卫生行政部门最为关心的问题。“不能让好政策‘玩虚’了。”天津市卫生局科教处处长高辉说,在下一步的政策执行中,要注重对卫生管理人员、基地医院、师资队伍等实际操作层面的人员培训,加强培训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尤其要保证整体实施过程中的统一标准,否则各地有严、有松,不利于提高全国医师整体水平的规范化、同质化。
配套政策待尽快落地
在建立全国统一的规范化医师培养体系的同时,《指导意见》也在国家制度层面明确了人事、财政、学位衔接、执业注册等方面的保障衔接政策。
我国早在1993年就开始探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但由于缺乏与强制性培训相适应的人事管理、财政投入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培训工作面临重重障碍。
“《指导意见》的***具有非常好的政策导向作用,希望国家各项支撑政策能尽快落地。” 在高辉看来,落实财政支持十分重要。地方具体实施方案中,能够给予多大比例的财政支持,资助标准能否满足培训人员的心理预期,都需要加强部门协调沟通。
“作为全国首批全面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地区,天津市财政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给予了大力支持,培训对象每月可获得1000元补助,但住院医师还是普遍希望补助能更高一点。现在,有了中央财政支持,我们希望能争取到市级财政的更大支持。”高辉说。
相关阅读:
住院医师规培制度全国全面启动
中国医师协会2013年度十件大事
最新!医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万增加到2023年的19....[详细]
连续工作满15年或累计工作满25年且仍在岗的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在满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