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又称为黏膜皮肤淋巴腺症候群,会侵犯全身中小型血管引起血管炎的病变。
【川崎病的临床表现】
(一)主要表现:共有六项
1.发热:39-40℃,持续5天以上,呈稽留热型或弛张热型,抗生素治疗无效。
2.双侧球结膜充血:于起病3-4天出现,为一过性,为非渗出性或非化脓性,无疼痛、畏光表现。
3.唇及口腔表现:口唇鲜红,皲裂,出血,口腔及口腔粘膜弥漫性充血,杨梅舌。
4.手足症状: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掌趾及指趾端红斑,第2周从甲床移行处膜状脱皮,重者指、趾脱落。
5.皮肤表现:多型性红斑和猩红热样皮疹,常在第一周出现,以躯干部为主,会阴部明显。肛周皮肤发红或脱皮。
6.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多为单侧和一过性,坚硬有触痛,不伴红肿及波动感
(二)心脏表现
该病于1-6周可出现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律失常。发生冠状动脉瘤或狭窄者可无临床表现,少数可有心急梗塞的症状。冠状动脉损害多发生于病程2-4周,但也可于疾病恢复期。心急梗塞和冠状动脉瘤破裂可致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三)其他
可有间质性肺炎、无菌性脑膜炎、消化系统症状(腹痛、腹泻、呕吐、麻痹性肠梗阻、肝大、黄胆等)、关节痛和关节炎。本病多呈自限性经过,一般于3-4周康复。少数病例因严重心脏炎,乳头肌功能不全或瓣膜损伤,严重的心力衰竭;冠状动脉栓塞或冠状动脉瘤破裂致心急梗塞或猝死。病死率约0.5-1%。
【川崎病的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急性期有轻度或中度贫,白细胞增多及核左移。血小板多于病程2周升高,可达1000×109/L。血沉明显增快。CRP阳性。血纤维蛋白原和血浆粘度增高;谷草转氨酶升高。
2.尿常规:可有轻度蛋白尿及红、白细胞,系尿道炎引起。
3.免疫学检查:血清IgG、IgM、IgA、IgE和血循环免疫复合物升高;TH2类细胞因子如IL-6明显增高,总补体和C3正常或增高。
4.心电图:早期是非特异性ST-T变化,P-R间期,Q-T间期延长。心包炎时可有广泛ST段抬高和低电压;心肌梗死时st段明显抬高、T波倒置及异常Q波。
5.胸部平片:可有肺部纹理增多、模糊或有片状阴影,心影可扩大。
6.超声心动图:急性期可见心包积液,左室内径增大,二尖瓣、主动脉瓣或三尖瓣返流;可有冠状动脉异常,如冠状动脉扩张(直径>3mm,≤4mm为轻度;4-7mm为中度)、冠状动脉瘤(≥8mm)、冠状动脉狭窄。一般认为,冠状动脉内径与主动脉内径之比值>0.3,提示有冠状动脉瘤。
7.冠状动脉造影:超声波检查有多发性冠状动脉瘤或心电图有心肌缺血表现者,应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以观察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指导治疗。
【川崎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 诊断标准:
(一)典型川崎病的诊断标准:
发热≥5d,并具有以下主要临床表现5项之中的4项或以上:
(1)双侧眼球结膜充血(为非渗出性或非化脓性,无疼痛、畏光表现)。
(2)口唇和口腔改变(唇红、杨梅舌、弥漫性口腔及粘膜充血)
(3)多形性皮疹(为斑丘疹多见,以躯干部为主,会阴部明显)
(4)四肢末端改变(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掌趾及指趾端红斑,甲床移行处膜状脱皮)
(5)颈部淋巴结肿大(多为单侧和一过性,不伴红肿及波动感)。
(二)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断标准:
不典型(不完全型)川崎病是指不足6项主要临床表现中的5项,而只有其中的3-4项的病例,也就是尚未达到KD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不完全但已除外其它疾病的病例。
具有川崎病六项主症中的3-4项,并除外其它疾病的病例(猩红热、麻疹、EB病毒感染、腺病毒感染、肺炎支原体感染、幼年类风湿关节炎全身型、药物过敏综合症等),出现下列改变之一者应考虑该诊断:
(1)肛周或会阴部潮红,继之脱屑。
(2)原卡介苗接种部位瘢痕再现红斑。
(3)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心血管损害,如冠状动脉病变(CAL)心包积液、瓣膜返流或关闭不全。
(4)实验室检查CRP≥30mg/L和(或)ESR>40mm/h。七天后血小板≥450×109/L、血浆白蛋白≤30g/L、贫血、血常规WBC≥15×109/L、谷草转氨酶(ALT)升高、尿白细胞≥10/HP同时具备以上3项。
(三)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高危因素
1.1岁以内男孩
2.发热持续2周以上或再发;
3.心脏改变:奔马律,心律失常,心脏扩大或心电图异常;
4.ESR增快,达100mm/h以上。
5.血WBC>12×109/L,HCT<0.35。
6.血清白蛋白<30g/L,CRP(+++)以上。
二 鉴别诊断
主要与猩红热、麻疹、EB病毒感染、腺病毒感染、肺炎支原体感染、幼年类风湿关节炎全身型、药物过敏综合症等相鉴别。
【川崎病的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
(一)阿斯匹林(ASA):
本病有高凝状态,主要是采用抗炎抗凝及对症治疗。在确诊后易停用抗菌药物,首选阿斯匹林,此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可减少前列腺素的生成,在血小板内可阻断产生血栓素A2,从而有抗炎和抗凝作用,并能防止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急性期:目前有两种用法大剂量80-100mg/kg/d和中剂量30mg-50mg/kg.d,分2-3次服用,热退后3天逐渐减量,约2周左右减至小剂量3-5mg/kg.d,维持2个月。如有冠状动脉瘤,则易长期服用10mg/kg/d,直至动脉瘤消退。
(二)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
目前,其治疗机制尚不明确,但其良好的疗效已为国际所公认,IVIG治疗最好在发病10天内,治疗越早,疗效越好,剂量:2g/kg,于8-12h缓慢静点,建议1g/kg/d,共两次,总量2g/kg。部分患儿对IVIG效果不好者可重复使用1-2次。使用IVIG后九个月内不宜接种各种疫苗。
(三)糖皮质激素
本药单独使用有增加冠状动脉病变和血栓形成的危险,故不单独使用。主要使用于耐IVIGKD患儿。耐IVIGKD也称无反应KD。是指早期给予IVIG治疗后36h,发热不退(体温>38℃)或热退2-7d后再次出现发热并伴有至少1项KD的主要临床特征的患者。糖皮质激素应与口服ASA和潘生丁同时使用。剂量2mg/kg/d,用药2-4周。
(四)其它治疗
1.抗血小板凝集潘生丁(双嘧达莫)剂量3-5mg/kg/d。
2.对症治疗根据病情给予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如补液、保肝、控制心力衰竭、纠正心律失常等,有心肌梗死时应及时进行溶栓治疗。
3.心脏手术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需要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川崎病的预后】
川崎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复发率见于1%-3.0%。无冠状动脉病变患儿于出院后1、3、6月及1-2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包括体检、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未经有效治疗的患儿,15%-25%发生冠状动脉瘤,更应长期密切随访,每6-12月一次。冠状动脉瘤多于病后2年内自行消失,但常遗留管壁增厚和弹性减弱等功能异常。大动脉瘤常不易完全消失,常致血栓形成或官腔狭窄。
阐述了病案分析的重要意义、思路和方法。各论分为四章,包括口腔内科学、口腔颌...[详细]
管治疗术是治疗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有效手段,其技术理论、操作规范、材料器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