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成为一名医生?在我国,“通往罗马”的路有很多条。最常见的是在医科院校读几年书,毕业后再接受几年临床训练。然而,一位接受记者采访的学者尖锐地指出,长期以来,教育部门管辖的高校教育和卫计委门管辖的毕业后教育,就像不同厂家生产的手机充电器,互不兼容,即使是同一厂家的充电器,接口也不一样。医学生培养模式的混乱,造成医学人才良莠不齐,成为制约医学和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
日前,由教育部和卫计委共同召开的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释放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教育与卫计委门达成共识:5年的院校教育,加上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将成为医学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被称为“5+3”。
“这不单纯是人才培养制度的确立,也意味着医学教育理念的重大转变。”对这一模式,业内专家给予高度称赞,认为有望厘清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的概念,理顺两者之间的关系,将院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通过制度衔接起来。
院校教育思路有点乱
“在发展长学制还是坚持5年制、大学要不要设立二级学科、临床研究生教育是否要取消等问题上,医学教育实践者和政策制定者分歧严重。”一位专家指出。
一般来说,医学划分为8个一级学科和55个二级学科。8个一级学科分别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药学和中药学,二级学科则包括内科、外科、麻醉科、全科等。
“一级学科要在院校教育中完成”的观点没有争议,但对于二级学科则存在不同看法。记者了解到,目前几乎所有的医科院校都开设了麻醉学科、医学检验学科、全科等二级学科专业,使得院校教育中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同时存在。这一现状让学者诟病,也与“5+3”模式背道而驰。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吕兆丰等学者认为,院校教育是打基础的,需要完成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基础教育(包括第5年开始的临床通科轮转实习),而不应该开设更细分的二级学科,细分的二级学科教育应该由毕业后教育来完成。
近几年来,不少医学院校刮起了“长学制风”。对此,河北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席彪教授指出,医学是一门临床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对医学人才的教育培训只传授理论知识远远不够,必须进行高强度、规范化的临床实践训练。院校教育永远不能替代临床实践,7年制或者8年制的教育,并不能直接培养出好医生,还必须经过毕业后医学教育这一关。
席彪提出,院校医学教育学制布局应回归到5年制为主体,控制7年制、8年制长学制的总体规模。
受访专家指出,院校教育思路最混乱的,莫过于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体系。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院校教育制度,被一些专家称为“怪胎”,在现实中也境遇尴尬。在院校教育中,拿到临床专业硕士文凭的毕业生,按理说到医院应该能直接“动手”,但由于没有接受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实践能力不足,可能还得“重头再学”。
毕业后教育也很乱
“毕业后医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较短,其制度和机制还不健全,特别是毕业后医学教育核心——住院医师培训不规范甚至缺失,已经严重影响到医疗质量和病人的医疗安全。”席彪指出。
记者了解到,不仅是普通医生,甚至一些医院管理者,对于毕业后医学教育的概念也不完全清楚。
四川大学医学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曾诚教授指出,医学教育具有分段连续性特点。医学生的成长,所受的教育培训包括在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三大阶段。院校教育阶段,以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培养基本能力为主要目标,为进行临床培训打基础;毕业后进入临床实践培训,重点是培养发现、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实际能力,逐步积累临床经验,掌握技术操作技能,培养各种临床能力;继续医学教育以知识更新、持续保持专业能力为目标。“三者既是一个分段的过程,又是一个连续性过程,具有较长周期。”
与院校教育不同,临床能力培养是毕业后医学教育的核心。一位专家就此指出,毕业后医学教育的提法很多,比如住院医师、专科和亚专科医师培训等。然而,基层医院依然存在着毕业生进医院,简单各科室转一圈的“轮岗培训”后直接进科室的现象。培训时间也从1年到5年不等,由各医院自行制定。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院长曾其毅说:“按照医学生到医生的人才培养流程,毕业后医学教育中最大的问题,是各级医院培训水平不同,造成人才培养的差异化很大,水平参差不齐。”
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谢明均指出,医生动手能力与学历没有必然的正相关关系,而与是否经过规范化临床技能培训密切相关。
“5+3”=“标准化”
付萧萧去年从天津医科大学本科毕业,现正在北京市潞河医院接受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所有考核合格后,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医生。
“我用了1年时间,在骨科、泌尿外科和心胸外科学习,每次学习结束,都要进行出科考试,临床查体、诊断、开处方等,都得按标准化流程来。” 付萧萧现在在医院设立的外科培训基地接受培训,由于外科属于二级学科,如果想成为一名整形外科医生,他还需要继续接受三级学科培训。
付萧萧的学习经历就是“5+3”模式:医学生完成5年的院校教育后,一部分毕业生选择考研攻读科学学位,但绝大部分将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为期3年的培训,考核通过后,取得普通专科执业资格,称为专科医生,其中一部分医师直接进入社区或者二级医院工作。
此外,还有一部分医师想在大医院做“分工更细”的专科医生,比如神经内科、泌尿外科等,就要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后,进入亚专科规范化培训基地继续学习,这被称为“5+3+X”。
对于“X”,中国医师协会副秘书长陆君说,亚专科阶段根据内容的不同和执业的难度不同,时间也不相同。比如神经外科是4年,泌尿外科则是2年。
席彪指出,毕业后教育是医学教育的特征,其他领域的人才培养很少有毕业后教育阶段。这是医学的特色,医学教育不能切割成两块,而应是有机联系的,“5+3”将使院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更加紧密结合。
专家提醒,全科医生也是专科医生的一种,而不能按照“全”和“专”的字面意思来理解。卫计委科教司副司长金生国介绍说,全科医生培养顶层设计中,逐步规范为“5+3”模式,前5年为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后3年为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
为改变毕业后医学教育的不规范和随意性,2003年,卫计委委托中国医师协会启动“建立我国专科医师培养和准入制度”课题研究,着手厘清毕业后医学教育概念,并于2010年启动了18个《普通专科医师培训标准细则》的制定工作。
记者了解到,在即将颁布出台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依标准实施。培训内容包括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临床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医学伦理、人际沟通技巧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分为培训过程考核和培训结业考核,以培训过程考核为重点。培训过程考核合格和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是参加培训结业考核的必备条件。
日前颁布的《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已明确规定,新医生均要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陆君说,这就意味着未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后将不能够取得普通专科执业资格,也就不能从事相关专科的医疗服务。
“5+3”实施难点何在
有专家指出,“5+3”模式的难点,在于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已经存在,立刻废止不现实,如何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在一起,是摆在面前的挑战。
此外,专家指出,大医院不但要培养合格的临床医生,也有科研的需求,那么,还需要一部分科研性研究生,但是目前科研型研究生职业定位也是临床医生,想做科研的凤毛麟角,如何进行界定,也值得探讨。
记者了解到,上海市在院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接轨上开始了探索。从今年7月开始,上海市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进行改革,实行住院医师招录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相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相结合。
在我国,属于现代医学教育的院校教育已具有百余年历史,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还很年轻。科学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需要有标准化的培训基地、合格的师资,还需要财政投入和补助。
2015年5月19日,由澳大利亚药理学会和英国药理学会主办的澳-英联合药理...[详细]
2月28日,GW制药宣布美国FDA授予该公司用于治疗儿童Lennox-Ga...[详细]